陈垣(yuán)(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少时选择“科学救国”之路。1907年在广州博济医院学习西医。莅(lì)年,转入与他人一同创办的“光华医学院”,三年后毕业留校任教。1911年,开始参与创办报刊,先后主编《震旦日报》及其副刊《鸡鸣录》等。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移居北京。
1915年,在北京钻研《旧库全书》过程中,对圣经产生了兴趣,认为圣经是一本特别的书,但《四库全书》不录基督宗教书籍。于是,从1917年起,借着居住在北京的便利,开始搜求基督宗教遗著,决心写作中国基督教史。
其间,认识了著名天主教徒马相伯和英敛之先生。居住在北京的英敛之先生收藏甚多天主教文献,陈垣问其借书。居住在上海的马相伯则将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的《铎节》抄本寄给他。在阅读和研究圣经及基督宗教文献过程中,陈垣渐渐认同了基督教的理念和教义。
1917,在《元也里可温考》文末,他提到自己这篇文章的写成仰赖圣灵的呵护--“谓非上主呵护之灵俟时而发曷克臻此”。
1918年重刊《铎书》作序时说:“迩年以来,余笃信敬天爱人之学,以为非此不足以救世”。并大力推荐这本由明末天主教徒韩霖用明太祖圣谕宣讲基督宗教义理之作,“于敬天爱人之旨,独标新义。扫除一切迂腐庸熟之淡,其真切感人,能令读者竞忘其循例宣讲之书。渊然以思,蘧(qú)然以觉,泰然以安,而凡与生俱来及习俗熏染之种种恶德,如骄、如傲、如忿、如妬(dù 同“妒”)、如吝、如怠、如餮(tiè:贪食)、如淫等,均将飘然远飏(yáng),不敢为祟,而其人乃可以见上帝,是真救世之奇书也。”
1919年,为金陵神学院陈金镛教授《罪言》作序时提到,读《罪言》时感到一己浑身都是罪,因此非常不安、不敢有丝毫放纵。同时又感到欣慰,因为自己虽然有很多罪,但是凭借神的力量可以将其驱除。
在1919年冬至1920年春期间,在燕京大学司徒雷登主持下最终受洗皈依基督,并成为由英国伦敦会建立的北京缸瓦市教会会友。
成为缸瓦市教会会友后,陈垣积极参与缸瓦市教会自立运动。1922年,参与起草中华基督教会缸瓦市教会自立规约的讨论。1925年春,担任缸瓦市教会“神学研究班”导师,并教授“中国基督教史”。同年秋,被选为自立后的“中华基督教会缸瓦市教会”的“议事会委员”,参与教会管理工作。
1924年4月,参与由真理社发起的“北京基督徒中华教会问题讨论会”,探讨中国教会的改造和本色化问题。
1924年、1925年,连续参与第四届、第五届直隶学生立志传教团的退修会,并作演讲。
1924年6月,陈垣还参加华北地区大学夏令营,担任讲员。在这次夏令营上,他的演讲给基督徒和慕道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直言基督教还未融入中国文化,“惟吾总觉得基督教文化未能与中国社会溶成一片,深入人心,至为憾事”。他认为佛教的寺庙、佛语都已入诗,有僧人作诗,为什么“福音堂、牧师、神父不可入诗”?他最后呼吁:“此事亦唯中国人独自努力已矣。且从前传教极难,西国诸友,已冒险开其途径。今号称信仰自由,吾人不努力,不能使基督教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地位,又何以对此前外国诸友也?”
陈垣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渐渐在教会事务和活动中淡出,甚至将自己的信仰取向和基督徒身份逐渐隐匿,并渐渐被公众遗忘。
《天风》2015年5期56页拂尘处。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包兆会。2016年3月9日礼拜三20:50扫描,2016年3月22日礼拜二20:59审核校对。
《天风》2015年5期http://www.jdjcm.com/wenzhai/1517.html
《天风》2015年1--12期汇总http://www.jdjcm.com/wenzhai/1856.html
《天风》2014年1--12期汇总
http://www.jdjcm.com/wenzhai/1072.html
历史文化名人信仰系列之十七:陈垣(yuán)
「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提前5:17)」
历史文化名人信仰系列之十七:陈垣(yuán)
微信扫码完成奉献

随手转发,您将成为本文第 位福音使者!